《從奧米勒斯城出走的人》象征意義的三種解讀視角
一、引言
《從奧米勒斯城出走的人》(以下簡稱《奧》)是美國科幻小說家烏爾蘇拉.勒.格溫(Ursula Le Guin)的一部諷喻小說,它向讀者展現(xiàn)了發(fā)生在奧米勒斯城的三個畫面:“夏慶節(jié)”狂歡的市民;囚禁在漆黑地下室里悲慘的孩子;無法目睹孩子痛苦而離城出走的市民。這三個畫面彼此獨立而又相互關聯(lián),構成了這部小說的三個核心故事。
諷喻(Allegory)在文學領域是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故事,它不用直接的表現(xiàn)手法,而是假借這種故事來傳達意義。諷喻中的人物往往沒有獨特的個性,而是一些道德品質(zhì)和其它抽象概念的化身。其定義為:a symbolic story that serves as a disguised representation for meaning other than those indicated on the surface. The characters in an allegory often have no individual personality, but are embodiments of moral qualities and other abstractions [ 1 ]、 象征手法在諷喻作品中不可或缺。象征的運用給文學作品添上了一層神秘面紗,給讀者無限想象的空間,使作品的解讀產(chǎn)生多種可能性。諷喻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之具有的神秘感和藝術魅力在于所有的解讀和可能性都沒有被絕對的指出。
同樣,不論是小說讀者還是英語學習者,《奧》這部小說的理解難點就在于如何來理解該故事的寓意,或者說象征意義。筆者認為,弄清這篇小說的象征含義要結(jié)合美國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下面將從美國社會當時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三個視角來透析這部小說的象征意義。
二、三種解讀視角
《奧》這部小說于1973年發(fā)表在“New Directions 3”,其創(chuàng)作背景是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的美國,此時的美國正值風云變幻的年代,很多美國歷史大事件都發(fā)生在這一時期。
1. 政治視角
青年反戰(zhàn)運動: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美國發(fā)動了越南戰(zhàn)爭,盡管美國最終取得了勝利,但美國人民飽受戰(zhàn)爭之苦,引起了美國國內(nèi)聲勢浩大的反戰(zhàn)運動。這場和平反戰(zhàn)運動持續(xù)的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影響之深遠,在美國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從1965年到1967年漸具規(guī)模,不斷發(fā)展,手段日趨激進,并逐漸拓展到政治領域,直到1975年越戰(zhàn)徹底結(jié)束,反戰(zhàn)運動才走向終結(jié)。整整10年,和平反戰(zhàn)運動從校園反叛、街頭抗議到非暴力反抗。
《奧》中有多處可以看到這場反戰(zhàn)運動的投影,如小說第一個場景中作者談到奧米勒斯人對幸福生活的理解:“快樂幸福的基礎是能分辨什么是生活必需之物,什么是既不必需又無危害之物,以及什么是有害之物…...既然我們已經(jīng)排除了教士,我們也理應排除武士。建筑在爭斗拼殺成功之上的歡樂不是正當?shù)臍g樂。那種歡樂是要不得的,是可怕的,也是不值的。使奧米勒斯人心中充滿歡樂和自豪的是一種巨大無邊的滿足感,是一種巨大的勝利的喜悅,但這勝利不是指擊敗外敵的勝利,而是指自己心靈上與一切美好心靈以及光輝燦爛的自然世界產(chǎn)生共鳴的勝利。他們所慶祝的勝利是人生的勝利。”在這段文字里,作者很明顯的表達了一種反戰(zhàn)的思想,奧米勒斯城里沒有士兵,靠戰(zhàn)爭勝利取得的歡樂(很顯然指的是美越戰(zhàn)爭中美國戰(zhàn)勝越南)不是真正的歡樂。
反戰(zhàn)思想仍在繼續(xù),在小說的第二個場景中,囚禁在地窖下的孩子可以被看作是殖民地或者說戰(zhàn)敗國受苦民眾。奧米勒斯人的歡樂是建立在地窖里孩子的痛苦上的,同樣,美國的幸福是建立在殖民地和戰(zhàn)敗國人們的悲慘命運之上的。奧米勒斯人明白那個孩子的痛苦,但是卻不能去解救它,因為“只要那樣做了,奧米勒斯的一切,包括她的繁榮氣象,美麗景色和歡樂生活等都會立刻化為烏有”。
小說的第三個場景描寫那些因目睹孩子痛苦而無法忍受繼續(xù)生活在奧米勒斯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因為反戰(zhàn)運動主要以年輕人為主)出走的畫面。這些人究竟走往何處去?作者也不清楚,因此只能讓他們消失在黑暗中,darkness一詞恰好說明了他們?nèi)ネ康牡氐哪:浴5俏闹羞€是指出:“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向西或向北一直往前走”,為什么向西和向北?有些人認為,美國西部和北部相對南部而言,在早期的奴隸解救運動中解放的更徹底,美國的西部大開發(fā)也使得其交南部更文明發(fā)達。
以上細節(jié)都表明,該小說顯示出較濃的反戰(zhàn)思想,這正是當時的青年反戰(zhàn)運動在這部小說中的投影。當然,除此以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美國政治方面還有以馬丁路德金為代表的主權運動和女權運動,這些運動關注社會的底層大眾。
2.文化視角
反文化運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后期到七十年代初,美國發(fā)生了一場以青年為主體的反文化運動,推行一種與主流文化相背離的生活方式。反文化運動不僅僅只是在看得見的領域影響人們的穿衣打扮,毒品使用,音樂風格,更深層次的影響著美國人的價值觀,家庭觀和生活方式。談到“反文化(Counter-culture)”一詞,我們自然聯(lián)想起美國六十年代的搖滾樂、吸毒、同性戀、墮胎等荒誕怪異的嬉皮文化。許多年輕人穿著奇裝異服,色彩鮮艷的衣著或不尋常的衣飾。留長發(fā),蓄長須,穿超短裙,吸毒品,聽爵士樂,跳搖擺舞,同性戀,群居村等極端行為反抗社會,抗拒傳統(tǒng)。由于許多嬉皮士在他們的頭發(fā)里帶花或向行人分花,因此他們也有“花童”的外號。
在《奧》這篇小說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反文化運動中嬉皮士的影子,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如“young men”、 “young people”的字眼。小說中寫道:An old woman, small, fat, and laughing, is passing out flowers from a basket, and tall young men wear her flowers in their shining hair. 如果讀者不了解美國的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就很難理解為什么要強調(diào)年輕人,為什么男人還在頭上帶花,小說結(jié)尾為什么是年輕人離開奧米勒斯城。了解了嬉皮士文化后,我們意識到,它指的就是西方國家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的年輕人。
除此以外,反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愛、自由、正義與和平,嬉皮士推崇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因此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這樣社會的描述:奧米勒斯沒有國王,不用劍也沒有奴隸,不存在君主制和奴隸制,同樣也沒有股票交易,沒有商業(yè)廣告,沒有秘密警察,沒有原子彈,沒有罪惡。但是這里擁有給人們帶來舒適生活卻又無害的東西,如中央空調(diào)、地鐵火車洗衣機以及其它各種各樣尚未發(fā)明出來的玩意,如流動光源、無燃料動力、治療傷風感冒的秘方等等,這些能表達出當時的年輕人對烏托邦式的社會的一種憧憬和向往。
在奧米勒斯城這樣一個烏托邦的社會里,卻允許毒品的存在:城區(qū)的街道上也可以聞到一種稱作“德魯斯”的麻醉藥品散發(fā)出的清淡而沁人心脾的香味。服了這種毒品后人會產(chǎn)生一種幻覺,變得頭腦靈活,四肢輕便,而且這不是一種會使人上癮的麻醉毒品。這與嬉皮士倡導的“毒品文化”是相吻合的,嬉皮士追求一種毒品帶來的“玄想”(Mysticism,a religious practice in which people search for truth, knowledge, and closeness to God through meditation and prayer.)允許吸毒但是又不會給這個烏托邦式的社會帶來罪惡。另外,嬉皮士認為精神比物質(zhì)更重要的思想在小說中也有一定的反映。
3.宗教視角
囚禁在漆黑地窖里的孩子究竟象征著什么?例如,囚禁于漆黑地窖下的孩子的象征含義究竟是什么?這一點引起了評論者們的爭議。有的認為小孩是邪惡代表, 有的卻視之為耶穌基督的化身, 還有的將其看作殖民地人民的縮影,還有人卻認為地窖中的小孩是一只替罪羊,一個無辜的社會犧牲品的象征[ 2 ]。無論是將其看作殖民地人民的縮影還是一只替罪羊或者是說象征著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底層勞苦大眾,這些都好理解。但小孩象征著耶穌基督這一點有些讀者可能無法理解,所以這部分要從宗教視角來探討小孩的象征意義。
為什么說小孩可以理解為耶穌基督的化身?我們可以從小說中找到很多線索,如在描寫關押小孩地窖的房間時,讀者可以看到房間里有兩個拖把和一個桶,兩個拖把交叉即是釘死耶穌的十字架,難怪“它怕這拖把,它覺得這拖把很可怕。它閉上眼睛,但它知道拖把還在那兒”。而桶則象征著耶穌生前使用過的圣杯(Holy Grail),后用來盛放耶穌的鮮血,代表渴望但永遠得不到的東西,努力追求但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
圣經(jīng)中,背叛了耶穌的猶大將耶穌推向了十字架,被拘捕的耶穌囚禁在耶路撒冷城內(nèi),有人看守,而小說中的孩子被囚禁在一個叫“綠野”(Green Field)的地方的漆黑的地窖內(nèi),也有專人守衛(wèi)。小說第一個畫面中奧米勒斯人的“夏慶節(jié)”狂歡中,一支支游行隊伍穿過街道,穿過庭院,走過林蔭大道、公園和公共建筑……這樣的游行隊伍恰好可以看作是圣經(jīng)中人們?yōu)閼c祝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進行的“朝圣之旅”。耶穌為了全人類的幸福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為人類贖罪,而小說中的孩子為了全城人的幸福生活被關在地窖漆黑房間中受盡苦難。另外,小說在描述地窖房間時用到的度量單位是“Pace”,這與圣經(jīng)中用到的衡量單位是一致的。
三、結(jié)語
象征主義手法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藝術手法之一,具有諷喻功能,折射出現(xiàn)實世界的方方面面,是真實社會生活的縮影。如果拋開其象征意義,這篇小說就會失去其閱讀價值和意義。因此,在讀《奧》這部小說時,我們不能只讀字面意義,否則就無法理解小說中提到的一些讓我們感到迷茫甚至是矛盾的問題?!秺W》這部小說折射出的正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初美國社會的政治文化生活,我們只有從不同的視角來解讀它,才能意識到它向讀者展示的青年反戰(zhàn)運動,嬉皮士文化等當時美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m.k2057.cn/w/wy/63.html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