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藝術論文 > 正文

造型藝術中的虛實取舍之變

作者:郝志穎來源:《新美域》日期:2024-08-22人氣:217

一、視覺與造型藝術中的虛實

對虛實的感受與人類的視覺系統(tǒng)有關。雖然人類的視覺系統(tǒng)十分善于捕捉細節(jié),但因為視覺的慣性與簡化規(guī)律,我們在觀看過程中往往只會注意到對象本身,而非重點內容則會被自動虛化,類似于調大相機光圈所產生的背景模糊。

在造型藝術中,藝術家也需要對視覺系統(tǒng)所捕獲的信息進行取舍。虛實處理是造型藝術中基本的塑造方式之一。自原始時期的洞穴壁畫藝術開始,直到現(xiàn)當代藝術,不同時期的造型藝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體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的虛實意識。對作品內容的虛實取舍,一方面是藝術家自身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另一方面,有時因為某些客觀因素,導致藝術家不得不應用虛化的處理方式,如印象派畫家雷諾阿晚年因視力下降,所作的作品多以朦朧的效果呈現(xiàn),反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視覺美感。造型藝術的虛實表現(xiàn)也與創(chuàng)作媒介有關,某些材料往往更具有隨機性,如水溶性的繪畫材料。中國畫中的寫意,西方繪畫的水彩等藝術形式,都通過水在一定形態(tài)下的變化產生了虛與實的變化。

有關造型藝術中的虛實處理之變,可以分為塑造技法的虛實之變與表現(xiàn)題材的虛實之變。下文會從這兩個方面分別進行闡述。

二、造型技法中的“實”

造型藝術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再現(xiàn)現(xiàn)實。造型藝術中的“造型”就體現(xiàn)在對實際形體的追求中。西方藝術家通常采用透視與光影等手段表現(xiàn)對象的形態(tài)、體積,而東方藝術家則更強調輪廓在其中的重要性。

(一)透視法:視覺空間的具象化表現(xiàn) 

造型藝術中的許多形式(如繪畫),都需要在二維平面上重塑三維立體假象。物體的視覺概念,包含以下的特征:物體是三維的;物體的形狀具有恒常性。再現(xiàn)物體時選取角度的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感受。

至于如何再現(xiàn)三維視覺形象這一問題,焦點透視法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科學地在二維平面上再現(xiàn)三維視覺形象的方法,它將空間組織為一種帶有坐標軸的幾何結構以供人理解。透視法本質上是一種錯視覺,因為遠處的物體并沒有真正變小,其產生的原理是視覺對距離的補償。格式塔心理學家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說,“透視法是通過某種錯誤的繪圖正確地再現(xiàn)了事物”。所以,透視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類視覺系統(tǒng)的一種“幻覺”。焦點透視法在歐洲中世紀時期曾被長時間棄用,直至文藝時期被重新啟用,隨后成為了西方造型藝術中最恒常的方法,對西方造型藝術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輪廓線:二維平面上的三維空間塑造

塑造物體的外形輪廓,是造型藝術中體現(xiàn)三維物體“實”的重要方式。在古典主義的素描中,小荷爾拜因、安格爾等人就已經強調形體輪廓在畫面表現(xiàn)中的重要性;在東方的工筆藝術中,也可以看到許多為了追求形體精確而進行的探索。

在當下的造型藝術教育中,有時經過某些綜合性的訓練后,反而會使學生在創(chuàng)作時產生某種沖突——如光影(全因素)素描與線描兩種技法在一幅作品中同時出現(xiàn)。如果同時運用兩種方法,就可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當表現(xiàn)對象某處內部結構緩慢過渡到某個邊界時,卻被清晰的輪廓線阻斷了,這種邊緣線一定程度上在物體內部與明暗調子間形成了對立關系。這種表現(xiàn)手法上的相互矛盾性,使其一定程度上顯現(xiàn)出一種“撕裂”感,原因之一就是在虛實關系的處理中產生了矛盾。而如果忽視這幅作品中的邊緣線,那其是符合光影素描的要求的;反之,全部用輪廓線的方式塑造,那畫面也可以成立。歸根結底,是因為兩種表現(xiàn)方式的底層邏輯不同。

輪廓線本身是二維空間中的概念,有關輪廓線的問題,在通過二維平面呈現(xiàn)的造型藝術形式中是易于理解的;但當這種情況出現(xiàn)在雕塑、建筑等通過三維空間展現(xiàn)的藝術形式中,就顯得不那么容易察覺。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輪廓線在三維中是不存在的,因為它僅僅代表了物體某個時刻在三維空間中所占據(jù)位置的剪影邊緣。 

三、由實轉虛的技法嬗變

  “實”(三維形體塑造)的把握固然重要,但對“虛”的處理也是造型藝術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疤摗蓖c藝術家個人的主觀感受有關,以表現(xiàn)某種主題或傳達某種情緒。虛實結合的造型方式也是藝術作品的常規(guī)形態(tài)之一。

(一)形體結構變異中的由實轉虛

形體結構的變異是造型技法由實轉虛的塑造手法之一。正是因為形體結構變異所帶來的不真實感,使受眾產生了某些游離于實際之外的心理感受。形體結構變異又可以分為兩個類別,即局部變形與徹底失去原形。在局部的變形案例中,沃爾夫林對米開朗基羅所作的西斯廷壁畫中的形象評價道:“其脫離人體基本構架的手法就更為激烈了很明顯,這種變化已經大大超出了他做繪畫練習時遵循的符合數(shù)學規(guī)律的變化。但是,正是這一最怪異的姿勢看上去也最可信。 米開朗基羅并沒有完全忠實地再現(xiàn)每一個人物的動作姿態(tài),而是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肢體扭曲、變形;而這種方式反而契合了米開朗基羅所要表達的主題。

在某些情況中,當寫實的塑造技法已經不足以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意識,這時就需要采用一些具有模糊性的手段來表現(xiàn)某些特定的場景或情緒,諸如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與英國畫家威廉·透納作品中的動感與激情。在某些具有當代性質的藝術作品中,使用抽象的處理手段產生的圖式效果是非常個性化的??驴剖┛ㄔ凇讹L中的新娘》中用凌亂的筆觸表現(xiàn)對象,畫中的人物幾近失去原形,是一件形體變異更為激烈的作品。這些形體結構的由實轉虛都從側面反映出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意識。

“概括”是造型藝術中常見的技法手段,而概括則往往意味著一定程度上的變形,這就意味著創(chuàng)作過程本身包含了對“虛”的表現(xiàn)。在羅丹的雕塑中,形體的虛虛實實形成了特殊的美感。在《巴爾扎克像》中,他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細節(jié), 構成人物的不再是明確的結構,而是大量經過概括形成的“面”。這使得受眾在觀看時形成了某種虛化的美感印象。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沒有破壞作品,反而增加了形體的力量,使得其成為某種精神力的象征。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山水畫中更為常見,藝術家往往隱去一些信息,而有些信息則被重點強調。但依然有必要在表現(xiàn)技法的“概括”與“虛”之間做出區(qū)分:“概括”更多指的是一種造型藝術的手法,而對“虛”的處理則蘊含著藝術家更深層次的意識,是藝術家在面對表現(xiàn)對象時心理層面做出的選擇與判斷。

(二)光影色彩模糊中的由實轉虛

除了透視法造成的“近大遠小”視覺效果,光線折射造成的“近實遠虛”也同樣重要。一般來說,離我們近的物體,在視覺感知中會較為清晰;而遠的物體會變得較為模糊。在中國山水畫中,畫面遠處被云霧繚繞的山峰常常被虛化乃至省略,進而形成了幽遠的效果。這種效果產生的情緒被稱為“意境”,即“一切盡在不言中”。究其原因,是因為光的折射所導致的視覺現(xiàn)象。對人類視覺而言,能見光局限于一定的波長范圍內。當超過可見的波長時(如紫外線),人眼就變得無能為力?!扒嗑G山水”的形成也與這種視覺現(xiàn)象有關,因為空氣中的塵埃與水霧折射了其他波長的其他色彩,所以遠處的山在人眼看來散發(fā)出清冷的色彩。這與西方風景油畫作品中,遠處的景物常常被冷色調所籠罩的視覺成因具有相似之處。

在藝術發(fā)展史中,對光影色彩的虛實處理在造型藝術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經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進入十九世紀,光影在畫面中的作用逐漸被強調。當人們開始意識到,從人的眼睛到所描繪的客觀物體中,有一些模糊但又不能忽視的存在,對如何使用光影色彩表現(xiàn)畫面的探索就開始了。在此之前,只有卡拉瓦喬、拉圖爾等寥寥幾位藝術家重視研究光影在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自印象派開始,藝術家開始更多關注物體在自然光下的各種效果,所以表現(xiàn)“虛”的造型技法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另一方面,這也要歸功于科學的進步,光學研究的深入明確了光線在空氣中傳播的形態(tài),一定程度上為印象派藝術家提供了理論支持。

三、表現(xiàn)題材的虛實轉化

在不同藝術發(fā)展時期,對題材“虛實”的關注也不相同。中世紀西方藝術的表現(xiàn)對象大都從宗教、神話故事中選擇;文藝復興帶來的重大改變之一,就是把虛幻的形象替換為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人”,從而賦予作品人文氣息。這種人文精神在巴洛克時期的荷蘭得到充分體現(xiàn),畫家的表現(xiàn)題材多為生活中的普通人或風景。法國現(xiàn)實主義時期的作品力圖還原社會中的真實場景;而在洛可可藝術中,卻借神話題材表現(xiàn)法國宮廷的奢華生活。所以,對虛實題材的關注與社會文化息息相關。

題材的虛實也可以相互轉換。作品呈現(xiàn)給受眾最初的直觀感受,并不一定與其真正所蘊含的精神內核相符。題材的虛實轉化分為兩種形式:借虛喻實與借實喻虛。

(一)借虛喻實

借虛喻實,是指通過抽象、變形等造型技法,從而指向某個實際、明確的主題。在一些情況下,當創(chuàng)作者出于藝術表現(xiàn)的需要,或因某些客觀限制無法直觀地表達自身藝術態(tài)度時,也會通過“隱喻”等方式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

在康定斯基的《構成第六號·洪荒》中,抽象的線條與色彩明確寓意著音樂,他說:“色彩是琴鍵,眼睛是錘子,而心靈則是鋼琴的琴弦”。這種體驗來自于他對色彩與情感不同尋常的敏感關聯(lián),這使他有力地發(fā)展了將色彩與其他感知覺聯(lián)系起來的天賦。他發(fā)現(xiàn)要在繪畫中再現(xiàn)打動他的色彩是不可能的,必須通過直覺的跳躍,而非邏輯思維得出結論。同樣,在保羅·克利的作品中,構成畫面的元素往往都代表著某些具體的含義,如一根線可能代表著一次旅行。未來主義藝術家則用重復、動感的方式追求“光線和運動的偉大綜合”。

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繪畫放棄了對畫面的語義性描述。對于馬列維奇來說,方或圓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性個性。至上主義為二十世紀藝術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影響了構成主義等藝術流派。構成主義謀求造型藝術成為純時空的構成體,主張以實體代替幻覺,使雕刻、繪畫均失去其所代表的表層含義。塔特林的《第三國際紀念塔》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它展現(xiàn)了富有幻想性的現(xiàn)代雕塑形態(tài),其中心由三個幾何體組成,外形整體呈流暢的螺旋形。這件作品也是塔特林所倡導的“各種物質材料的文化”的構成主義理論的一個實驗,在抽象的形式外表下蘊含著現(xiàn)實的觀念內核。 

(二)借實喻虛

二十世紀,受弗洛伊德心理學研究的影響,“意識流”、“超現(xiàn)實”等思想流派在藝術中盛行,主張作品不再有明確的表現(xiàn)對象。和大部分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一樣,達利在創(chuàng)作《記憶的永恒》這幅作品時也受到了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的影響。這幅作品描繪了這樣一個世界:在一片寂靜的海灘上,一個無法名狀的物體沐浴在太陽的余暉中;畫面左側的平臺上長著一棵枯樹,還有一個爬滿了螞蟻的金屬盤子;而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三只鐘表,它們都變成了柔軟的、可以隨意彎曲的物體。時間被強烈地扭曲了,仿佛一切都被融化成了無意識的東西。根據(jù)達利的說法,這幅作品展現(xiàn)了一種“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個人夢境與幻覺”,夢中的每一個意念都是自己不能選擇的,而藝術家則負責盡可能精密地將其記錄下來。超現(xiàn)實主義將人內心中的渴望、恐懼、迷戀等情緒在畫面上表現(xiàn)出來。達利的高明之處在于,他所描繪的事物既存在于現(xiàn)實,但又與現(xiàn)實不同;這種矛盾感使畫面整體處于一種虛幻的狀態(tài)中,從而產生了荒誕感。達利的作品甚至突破了三維空間,使觀者進入到更高維度的世界中。

四、結語

藝術作品的虛實表現(xiàn)隨歷史發(fā)展而變化,產生了多種審美形態(tài),從而促進了造型藝術的多樣性。造型藝術中的虛實之變能展現(xiàn)藝術家豐富的技法手段與思想態(tài)度,其本質是藝術家內心在現(xiàn)實的不同投影。無論藝術家選擇虛或實的造型技法,其最終均為藝術品的審美價值服務。如今,有些藝術學習者在實踐過程中嘗試模仿某位其他藝術家的風格,這種做法的好處是能使作品快速形成較為成熟的視覺效果,但同樣也會讓自身思維的敏銳性受損。因為一種藝術風格的形成必定伴隨著思考與實踐的過程,是藝術家經歷數(shù)次嘗試所得到的“最優(yōu)解”;而如果不加思考照搬照抄,則缺失了其中嘗試的過程,這樣的作品很難在深刻性上取得突破。所以在造型藝術創(chuàng)作中,無論使用何種虛實表現(xiàn)方式,應以其是否能準確傳遞作者自身的情感與文化態(tài)度為最重要的評判標準。


文章來源:  《新美域》    http://m.k2057.cn/w/qk/29468.html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