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藝術論文 > 正文

中西方舞蹈美學的差異性研究

作者:王萱來源:《尚舞》日期:2023-09-06人氣:3482

中國與西方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也導致舞蹈美學存在差異,這與地方歷史、地域等均有關系,最終導致中西方在舞蹈美學的研究立場上也有差異。中國舞蹈美學頗具內涵,舞蹈美學的研究集中在意境、舞蹈動作方面,在意境和動作中探索一種未知的美感。這與中國傳統思想緊密相關,是隱晦并不直白的藝術表達,但是屬于藝術范疇,是需要探索和尋找的形式;而西方舞蹈美學則更強調形式主義。中西方的舞蹈美學思想上存在差異,這也是彼此探索與融合的根據。 


1.中西方舞蹈的差異

1.1中西方舞蹈的表現差異

舞蹈以人體動作為語言,是一門重要的藝術,也有人認為“舞蹈是藝術之母”。生活源于藝術,因為生活所在地區(qū)之間的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之間呈現出不同的特征,也就衍生出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格特征,也就有了東西方舞蹈不同的文化藝術精神。中西方舞蹈的差異明顯體現在幾個方面:

其一,在舞蹈動作上有明顯的差異。比如表達含蓄,我國舞蹈的舞蹈動作特征是含、收、擰,主要以人體的動作抒發(fā)情感,發(fā)力點在于身體的軀干,上半身的動作是從展到含的動態(tài),臂膀則是從外向內的收斂。而西方在表現情緒的時候,則強調人體動作的拓展性,動作幅度更大,使用舞蹈動作表現激情的時候,多用體態(tài)來表達。以芭蕾為例,主要是身體動作的展、放。其二,舞蹈隊形調度不同。中國舞蹈隊形特別講究,講究使用舞蹈動作賦予動作特性,展示生命力與個性,舞蹈隊形中的“龍擺尾”、“太極圖”、“二馬分鬃”等隊形,這是古人對生命的思考,或者是戰(zhàn)爭中保留下來的隊形,內化在舞蹈藝術中,讓舞蹈更具備意境、張力。西方舞蹈在表現上更突出自由、個性,所以舞蹈隊形中,有較多 的“單一”和 “塊狀”隊形格局,情感的表達也更直接直白。其三,西方舞蹈的“塊狀結構”視覺沖突更明顯,符合人對情感的需求,給人真實的視覺感受。中國民間舞蹈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十分明顯,結構上有“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結構與形式上打破單調的結構形式對視覺的限制,結構形式不再拘泥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


1.2中西方舞蹈的表現形式上的差異

我國古代的審美是“陰陽”、“點線”為主,以“陰”為柔,以“陽”為剛,所以“線”為柔,“點”為剛,這是陰陽互補和道法自然思想的影響,文化藝術在發(fā)展中,并不追求刻意的美感,而是一種真實的人性的碰撞,不追求真實而追求意境,利用文學藝術和舞蹈手段,強調“神形兼?zhèn)洌陨耦I形”,這是意象的表達方式,尤其是中國古典舞“身韻”,利用身體動作行云流水的舞蹈。西方的舞蹈個性張揚,身姿繃直挺立為美,西方人追求氣度、個性的心理展露無遺,所以西方的舞蹈并無深刻內涵可追溯,西方人信仰上帝,力求拓展。這是不同文化衍生出來的不同舞蹈藝術形式,也是東西方藝術有差異的主要區(qū)別,其中對人體結構的剖白、解讀十分清晰,所以在舞蹈與訓練上,追求最真實而完美的視覺效果。 


1.3中西方舞蹈的社會地位差異

舞者社會地位和身份差異也是導致舞蹈藝術存在差異的根源,舞蹈藝術源于生活,所以舞蹈藝術的誕生,與社會背景緊密相關。中國古代從事舞蹈藝術的人員復雜,大部分人為生計而舞蹈,所以有“倡優(yōu)”、“優(yōu)伶”,處于社會底層。西方的古典芭蕾源于意大利,興盛于法蘭西,通常是為上層人士、上流社會所服務,在豪華的宮廷中演出,所以演出環(huán)境和欣賞對象也與中國古典戲曲有本質上的差別。


2.中西方舞蹈不同階段的差異性

中國古典舞起源于古老的戲曲舞蹈,根植于深厚的歷史文化中,有深厚的年代感,可以根據舞蹈來判斷朝代,注入中國古典舞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中國戲曲誕生于宋代,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這是一個封建意識成熟定型的時代,經濟發(fā)展穩(wěn)定,工商業(yè)長足發(fā)展,為文學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宋朝的理學興起,此時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綱常名教意識對人們思想與文化的掌控也變本加厲,此時最嚴重的不外乎“存天理,滅人欲”的禁欲主義思潮。所以中國古典舞蹈面世之初,就面臨一種嚴峻的社會現實,人的自由與行動被禁錮,人的欲望受到綱常倫理的影響,這也反應在戲劇中,女性角色舞臺形象更被壓抑。

西方古典舞蹈的典范芭蕾,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宣揚文藝復興,這一場運動與中世紀歐洲神學意識相抗衡的人文主義思潮,它控訴思想禁錮的不自由,呼喚人性對抗神性。在這一思潮的激勵和推動下文學藝術空前繁榮,誕生于這一時期的芭蕾舞,積極弘揚這一時代精神。文藝復興激發(fā)起精神在舞蹈藝術的表現上,倡導人文,強調對身體形態(tài)的展示。除此以外,古希臘人贊揚身體,倡導人性,他們熱愛身體,對身體曲線有明確的認識,認為體魄健全勻稱、肢體靈巧敏捷為美,古希臘人敢于面對真實的自己,即便是青年女子,也會大方展示自己的身體。即便在神靈面前,也敢于展示自己的身體。這與中國傳統文化孕育、滋養(yǎng)的樂舞、舞蹈審美情趣有著較大的區(qū)別,中國舞蹈關注并非人肢體律動展示的感性美,而是舞蹈意境,而且舞蹈具備政治教化功能。簡而言之,西方古典舞的審美展示的是人對自然的感性,而中國舞蹈更追求意境。西方芭蕾不需要受任何舞具,只需要憑借身體形態(tài)來宣泄、表現即可;中國古典舞則憑借形形色色的舞具來展示舞蹈。因此從審美旨趣上來看,西方芭蕾側重人的直觀形體表達,中國古典舞則強調李興華的功能對舞蹈意境美感的體驗,強調舞者精氣神的和諧統一。

到目前為止,中國并沒有完整的現代舞蹈理論體系,因此不能簡單使用西方現成的舞蹈理論體系來參照中國現代舞。中國舞蹈在近現代呈現出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特色,近代以來中國現代舞蹈,現代舞以其質樸、自然的形式出現,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過程,有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內涵。中國現代舞和西方現代舞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表現出在這一時代人們的精神、審美,而且區(qū)別傳統的舞蹈,都追求在藝術風格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但是從時間上來看西方早于中國。鄧肯被尊稱為“現代舞之母”,這一觀念強調主要表現舞蹈藝術需要擺脫原本的束縛, 這一關鍵在舞蹈藝術中表現出來,其代表作是《馬賽曲》,《馬賽曲》是資本主義時代的典型,在浪漫思潮的條件下,《馬賽曲》更自由奔放,并且擺脫了文藝復興的束縛,隨心所欲表達出內心情感,追求自然和韌性的解放,舞劇中處處充滿恬靜的靈性與和諧的生命意義。中國的現代舞蹈《云南印象》誕生于20世紀末,此時的中國政局逐步穩(wěn)定,物質生活豐富,人們利用文藝表達豐富真實的情感,這一時代背景下原生態(tài)的舞蹈和民族舞經過全新整合,也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民族風情。區(qū)別于傳統的“格式與優(yōu)雅”,鄧肯的舞蹈存在大量的舞蹈動作,表現出探索、尋找、期待;《云南印象》的表現則含蓄、清新,比如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煙盒舞”,有“扭麻花”、“蜻蜓點水”“鴿子渡食”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和經濟發(fā)展的差異,導致人們的審美標準也存在差異。 


3.中國的舞蹈美學

3.1宗白華的舞蹈美學

宗白華先生對中國舞蹈的研究是頗具代表性的,他在研究的時候結合美學舞蹈韻律和節(jié)奏等多個角度,對中國的美學從橫向和縱向的角度對比研究,強調舞蹈與形而上之間的聯系。尤其是“舞蹈”的“舞”字,舞蹈是演出者結合作品展示出來的身體語言表現形式之間的高度結合,也是使用更理性的態(tài)度表現精神層面?!拔琛彼故镜幕盍?、熱情、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國人民內在外化的表現,舞蹈的展示需要一定的空間,同時也將人的精神外化,所以舞蹈藝術也是人們研究的一部分。這也是人們現代研究舞蹈的一部分,透過舞蹈去觀察精神層次的藝術價值。宗白華對舞蹈的研究,更認為舞蹈藝術是境界的集中體現,舞蹈的張力讓舞者利用身體的各種姿態(tài)展示舞蹈作品的內涵以及表現舞者內心的無限情感,或熱情或壓抑或膨脹或活力無限,舞者通過結合節(jié)奏、韻律,為觀眾服務,觀眾能夠通過舞者的表現感受到情緒,由情緒遞進到境界的關鍵。只有韻律和節(jié)奏的配合才可以成就優(yōu)美的舞蹈,舞蹈的境界才會發(fā)揮到極致。所以藝術是高級的,是精神創(chuàng)造的集合,是展示生命力達關鍵,可以展示無生命的狀態(tài),可以賦予任何事物的人性化的狀態(tài)。筆者更認為舞蹈美學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舞蹈本身的表現力是藝術外化的表現,以舞蹈展示對生活的態(tài)度、對精神的表達、對心靈的追求,這都是藝術的功能,藝術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


3.2王元麟的舞蹈美學

王元麟研究的《論舞蹈和生活的美學體系》、《論美》中都表達了自己關于舞蹈美學的認識,他認為無論舞蹈藝術的定義如何,都不能否認舞蹈的藝術性,這是將審美加入其中的必然。通過舞姿表現出當時時代的審美特征,這種特質也是其他舞蹈藝術無可匹敵的存在,這也是舞蹈藝術的重要特征。為表現出舞蹈本身的美學,要明確舞蹈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外在表現的研究主要就是研究舞蹈動作,這也是研究舞蹈藝術的關鍵,動作本就是美學的表現。舞蹈動作是社會廣泛認可而有審美基礎的表現,在具體的發(fā)展中也有明顯的民族和地域特征;舞蹈也是特定區(qū)域內社會實踐的產物。王元麟對舞蹈的研究,更主要是研究舞蹈動作,無論是專業(yè)人員還是普通受眾,都是從舞蹈動作來觀察領悟舞蹈的內涵,通過舞蹈動作無觀察,動作內涵非常豐富,為被社會認可,迎合審美,所以創(chuàng)作的動作都與社會認可的動作相關。


4.西方的舞蹈美學

西方舞蹈美學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美學研究專業(yè)人士是蘇珊朗格,她對西方文化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在她的認識中,提出舞蹈首先是要創(chuàng)造虛幻的世界,這個虛幻的世界需要足夠的張力,這個張力類似中國羅盤和指南針這樣的存在,但是虛幻的。舞蹈幻想是舞者構建起舞蹈王國的根本,也是更換姿勢創(chuàng)造力量、表達表現的根源。比如芭蕾舞者在舞動的過程中,舞蹈的任何時候,“腳背”不能松懈,一直處于繃直的狀態(tài),這就是張力幻象的直接表現;張力結構則是通過旋轉與跳躍來實現,力的幻想強調這種力量存在而隱藏的特征,這種特征并不會輕易顯露,而是需要去察覺。在觀眾觀賞舞蹈的時候,舞者的繃直的腳背、身體是自然的,男舞者輕易而優(yōu)雅地托舉起女舞者也是自然而然的。由此可見力的幻象是需要通過良好的力量基礎和舞蹈技巧展示的,配合“張力結構”給人一種自然而然的感受,給人想當然的視覺享受,給觀眾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而虛幻的世界。


5.中西方舞蹈美學在觀念上的差異

5.1舞蹈美學的著眼點

由于中西方舞蹈美學上有明顯的差異性,要想深入了解,就要立足著眼點。結合中西方舞蹈的發(fā)展來看,不難看出中西方的美學家對舞蹈美學的研究是存在很大差異的,中國的舞蹈美學研究,其實是將舞蹈看做藝術門類的一種,比如宗白華、王元麟先生對舞蹈的研究,著眼點是對舞蹈的境界、具體動作,在舞蹈動作的研究方面,認為舞蹈的動作上,有間接聯系、直接聯系的特性,呈現出不同的內涵。而蘇珊朗格對西方舞蹈的研究,對舞蹈美學的思想研究并不深入,舞蹈美學思想更偏外在,也是源于東西方歷史文化的影響。蘇珊朗格不認為舞蹈是宣泄個人情感,所以舞蹈必須講究形式,外在是根本,如果離開形式主義,那么西方的舞蹈就失去了價值、意義。所以在研究上,集中對舞蹈張力、結構、特征的研究,中國古典舞蹈的重心比較低,突出動作,且有輔助的舞具,更強調使用配樂和舞具來表現情感,強調詮釋“合一”的意境;而芭蕾的重心較高,其實是人性主義的復蘇,強調個人力量,以人的身體的強度來展示美感,突出舞者的形態(tài)美。


5.2從超越度上解讀舞蹈美學

國內學者的研究,立足點都受到傳統思潮的影響,均超越傳統上的美學思想,整體上取得突破較多。在結合美學研究的時候,起點都是以美學為出發(fā)點,所以沒有脫離文藝本身。但是西方學者在研究上截然不同,西方舞蹈美學研究超越度十分廣泛,強調具備獨創(chuàng)性。由此可以看出,西方舞蹈更具有突破性,更貼合時代,內涵解讀也更簡單,凸顯出濃厚的時代特征。這也符合新時期的發(fā)展特征,國內大部分學者針對舞蹈美學的研究,大致方向并沒有脫離對境界和動作的研究時,國外舞蹈的突破性顯著,這也是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導致。

在舞蹈美學的解讀上,中西方舞蹈美學的超越方向也截然不同。中國舞蹈美學依托傳統美學理念,因此解讀、立意都是以傳統舞蹈出發(fā),從生活、時代背景出發(fā),所以解讀也是貼合時代背景的。舞蹈藝術的審美價值中,對舞蹈藝術的解讀,在更高層次上,則傾向情感與思維,搭建起與受眾在心靈層次上的交流。西方舞蹈通過表達、宣泄來表達情感,這是一種低層次的美學思維;西方的舞蹈審美價值則是表達情感、思維,與觀眾構建起心靈層面的交流。西方舞蹈看重力量,將其作為更高的舞蹈審美,這是中西方在審美層次上的差異。正是因為超越度的存在,可以看出中國強調主觀情感上的差異;西方更重視人的價值與個人形態(tài)的表示。


6.結語

綜上,由于中西方文化歷史、地域等方面的差異,這也讓誕生在中西方的文化有明顯的差異。對于舞蹈美學的研究,無論是中西方的歷史誕生背景,還是發(fā)展情況,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文章通過論述彼此之間的差異與聯系,深入了解在審美方面的區(qū)別,也很好地展示了中西方在舞蹈藝術方面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本文來源:《尚舞》http://m.k2057.cn/w/wy/26862.html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