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網絡輿情大數據的使用與管理機制
以物聯網、互聯網和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現代社會邁入了大數據時代,人人都可以在信息化平臺發(fā)表言論、表達觀點、宣泄情感,加之大數據的到來信息受眾更廣、傳播速度加快、超越時空限制,容易出現信息轉達失去準確性,如何認識到、把握住、利用好大數據時代為網絡輿情帶來的機遇,改革網絡輿情的傳統(tǒng)管理機制。
一、 多重視角認識大數據時代
大數據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發(fā)展之上的新科技。所謂大數據時代就是以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為標準,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階段進行劃分。新時期的大數據發(fā)展,具有多種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個,一是所有事物都可數據化,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運用計算機等互聯網技術,以移動終端傳感器及其他相關設備,呈現各種數據記錄,包括人類和大自然的各種數據。二是數據信息可以資源化利用,通過對收集而來的數據進行相關的整理、儲存和分析,獲取巨大的價值,實現由單向的數據收集專項雙向的數據資源運用。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發(fā)現一些特殊現象,比如大眾關注的社會治安問題,我們都可以把我們所關注的社會問題通過某種形式表達出自己對于某件事的看法與想法,因而,這些看法可以稱為社會問題的意見、情緒和相關的態(tài)度,同時也是反映大眾對于社會現象的指示燈及風向標。在面臨大數據所帶來的信息風暴時,網絡輿情開始在傳播層面和管理層面呈現出新的發(fā)展特點。
運用大數據的技術手段可以對世情未來的發(fā)展態(tài)勢進行相關的預示。因為有這樣一種功能,一旦網絡上出現所謂的“雪崩”時,我們還能進行相關的預測,這樣的結果就是利用大數據的統(tǒng)計整合,來分析處一定的結果預測,實現了由傳統(tǒng)的機械性收集數據轉變?yōu)樯钊胙芯繑祿?,實現了由“靜態(tài)收集”到“實時跟蹤”的加快轉變。由初始階段的對網絡文體的被動反映,到大數據時代下實現主動的解決問題,最終能夠實現對網絡輿情的提前預判。同時,與傳統(tǒng)媒體的現行傳播相比,這就從根本意義上使網絡輿情傳播實現了雙向互動,具有重視微、以小見大的功能,并且能夠從信息龐雜多元的數據庫中挖掘有效信息、分析發(fā)展趨勢。在大數據時代下,網絡輿情管控擁有了不同以往的統(tǒng)計整理方法和相關記述。在利用計算機對大數據信息進行統(tǒng)計時,要進行一定的深度挖掘,以方便其大量信息進行重新的分析與組合,進而分析出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一定的條件之下,還可以對數據提供相關的支撐,以實現決策過程中,流程的進一步完善。
二 、大數據時代下網絡輿情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
伴隨著億萬網民在網絡新媒體平臺,比如論壇、微信、微博等方式,可以快速有效的在互聯網上發(fā)表相關的言論及其他觀點,使得網絡輿情的規(guī)模不斷增大,內容的復雜性也較之前有了很大的變化,其特征表現出網絡輿情的體量巨大,以及其價值密度又比較低的特點。
第一,是數據龐雜的挑戰(zhàn)。網絡空間內充斥著難辨真?zhèn)蔚暮A啃畔?,許多偶然性、并發(fā)性因素使得輿情變得復雜難以控制。大數據時代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和手段獲取各種類別的統(tǒng)計資料,相關的機構與個人通過數據的分析能夠得出不同的結論,甚至在觀點上還有沖突之處,在這種情況之下,互聯網輿情監(jiān)管的難度隨之增加。傳統(tǒng)的監(jiān)測技術又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需要,其監(jiān)測方法也顯得不能跟進時勢,所以,新的監(jiān)測技術與監(jiān)測方法要求應用而生。
第二,是網絡輿情傳播的超強速度,具有巨大的挑戰(zhàn)性。同傳統(tǒng)輿情危機需要較長時間發(fā)生不同,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輿情具有反復性、突發(fā)性、可控性差、擴散力強的特點?;谛旅襟w的復合型傳播,通常起源于一個偶然的實踐,在經過多渠道、全通道、全媒體的介入和加工后,呈現出“病毒式傳播”,迅速傳播,達到“億”次級傳播,形成輿情聚集,在大數據時代高流動性和高度開放的推動下,形成一個輿論風暴中心,導致輿情危機的出現。
第三,是相關法制缺失的困境。目前,我國現行關于網絡輿情和大數據的法律條例主要是以“規(guī)定”和“暫行規(guī)定”等為主,專門的全國性立法較少,這給了網絡輿情和負面謠言的傳播以可乘之機,使得網絡輿情導向監(jiān)督管制的難度系數增大。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加強有關網絡的法制建設,以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huán)境,形成健康良性的數據運行秩序,增強網絡輿情危機的管理力度。
大數據下提出網絡輿情管理新要求:其一,是要轉變網絡輿情監(jiān)管的關注方向。在之前傳統(tǒng)的輿情監(jiān)管手段上,網絡輿情的監(jiān)管只重視重大個案的輿情事件,不能夠得到較為充分的統(tǒng)計數據,而根據大數據能夠更好的掌握輿情監(jiān)管的整體趨勢與發(fā)展脈絡。其二,要轉變被動消極預測,主動的參與到積極監(jiān)測過程中。在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就是要在大量的數據中通過精細的整理分析,在眾多數據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夠對輿情的發(fā)展有整體的把控,以便能夠及時應對預防。其三,轉變管理形式,把定量管理作為監(jiān)管的主要方向,轉變傳統(tǒng)的定性管理方法。
三 、基于大數據的網絡輿情管理困境與對策
近些年來,網絡多媒體得到極大的飛速發(fā)展,雖然在中國的起步比較慢,但是其發(fā)展狀態(tài)不容忽視,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個人、政府也遇到了很多的大數據事件。網絡上的輿情監(jiān)管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不僅僅涉及到我們的個人,還有政府的參與,其他還有網民和媒體。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中,政府理所當然的成為網絡輿情管理的“監(jiān)護人”,因在大眾的理念中,政府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與資源,能夠調動各方面的因素。但是,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間斷的發(fā)展與革新,很多的單位,包括企業(yè)、事業(yè)單位都具有了監(jiān)控網絡輿情的能力。一般而言,作為外部的網絡輿情觀察者與研究者,很難能夠全部查訪某一種網絡平臺擁有的所有數據,包括最基本的原始數據,因之,這樣的困難使得一般的研究者很難得到完整的數據樣本。具體而言,擁有真實可靠的數據信息,是運用大數據進行輿情監(jiān)管的必要的和前提性的條件,因此,具有第一手的數據采集資料,是進行研究的先決條件。
應對大數據下網絡輿情管理困境的對策:第一,大數據輿情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健全。在目前的大數據發(fā)展前景下,中國的網絡輿情管理機制需要不斷與時代發(fā)展相一致,需要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新改革,在某些地區(qū),在輿情管理的體制上還缺乏規(guī)范性的操作,其所對應的管理機構有很多也不完備,不能持續(xù)進行工作,多頭管理上也造成一定的輿情監(jiān)管困難現狀,而且大數據管理本身還存在數據分散、利用率低等問題,再加上研判分析的手段以及技術落后,面對輿情危機時往往會束手無策。大數據網絡輿情的保障機制需要各方面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技術、資金等各個方面,需要國家出臺相關政策、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建議建立由網信部門牽頭的互聯網大數據管理體制,協(xié)同網絡企業(yè)、網民、意見領袖等主體形成合力,從而提升對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防范能力。再則,在利用可視化技術的基礎上,把相關事件的先后呈現出來以后,能夠及時通過相關的平臺和媒體技術發(fā)布出來,與民眾進行及時的溝通、反饋。
四、結語
大數據的運用,存在于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有“虛擬”的特點。在網絡輿情法律規(guī)章制度缺失的情況之下,對相應的危機處理有了一定的負面作用。同時,如果相關的單位、企業(yè)要收集大眾的數據信息,還必定牽涉到法律問題,因之,大數據的使用與法律的觸及不可避免。所以,在大數據運營的過程中,要改善大數據的應用環(huán)境,提高輿情信息的共享與保護。具體而言,針對大數據的運用,要建立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明確企業(yè)單位的權利義務與大眾的言論自由的限度,促進公開相關的數據,能夠進一步避免無端的信息來源。再則,以實名的形式,要求大眾網絡認證,既保障了大眾的言論自由,也保護了個人的數據。為防止大數據使用帶來的各種安全隱患問題,應加快出臺國家相關的信息網絡安全法規(guī),構建相應的信息網絡安全法律保障體系,保護好個人的隱私。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要使大眾養(yǎng)成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在網絡輿情的參與過程中,營造干凈的網絡環(huán)境,從法律層面建設更為有效的約束機制。
本文來源:《魅力中國》:http://m.k2057.cn/w/wy/25805.html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