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之娛樂消費和偶像需求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的選擇和媒體的議程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現代人們的關注點。技術給了我們無限的力量,技術的應用讓我們實現了世界視野,隨著技術的縱深發(fā)展,我們關注的不再是必需的衣食住行,而是附加的精神消費——娛樂。在這個信息海量的時代,我們以絕對性的優(yōu)勢力量關注著娛樂新聞和社會新聞,給予我們娛樂最大的支持平臺即是網絡,現在網絡媒體已經“泛娛樂化”。
一、娛樂消費與本我精神
媒體事業(yè)發(fā)展至今,從黃色新聞到娛樂新聞,從娛樂版到娛樂頭條,為什么各種媒體都會表現出“娛樂化”現象?筆者認為在技術發(fā)展成熟的條件下,人的動機即本我精神的主導性,是第一位的內部原因。
(一)弗洛伊德的本我精神
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理論,他把人的層次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方面。本我,與生俱來,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沖動;自我,即自己,指自己可意識到的部分;超我,是理想中的完美典范,遵循道德原則。本我的支配原則是“享樂”,崇尚對快樂和愉悅的追求,本我與社會原則無關,與公共利益無關,以個體為中心。
(二)分眾的物理空間形態(tài)
傳統媒體時代我們稱受眾為大眾,現在在互聯網時代,受眾變?yōu)榉直?。分眾不僅是指受眾在聚焦和關注內容上的分離,除了這種精神意義上的差別之外,在物理意義上也有不同于大眾的明顯差別。電視1958年在我國出現,以當時的鄉(xiāng)村經濟情況來說,全村的人會在固定時間圍著一臺電視機看節(jié)目。到了80年代,電視在我國普及,基本每個家庭都備有一臺電視機,一家人可以邊吃飯邊看電視節(jié)目,這是大眾的物理形態(tài)。現在的分眾則不同,每個人都“隱身”在電腦、手機的顯示屏幕后,把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到偌大的網絡平臺,但這種注意力也不是連續(xù)性的,會隨時隨著突然閃現的鏈接或是手中鼠標的點擊而轉移,而且跳躍性極大。
(三)有限的人內傳播
再者,看了新聞或是其他節(jié)目后,大眾可以隨時實現人際傳播,產生觀點的碰撞,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流。而分眾如果產生意見,則可能會激動或是憤怒地在網絡上跟帖或是敲上自己的評論,這種全時性的交流對于主體來說屬于人內傳播。盡管網絡平臺觀點紛雜,有網友的互動,但是對于所有的分眾個體均是如此,怎么時刻保證自己發(fā)出的聲音不被湮沒?所以這種人內傳播并不是確定有效的,而是十分有限的??梢哉f,分眾在跟帖或是寫評論的時候,任何人不知道你是誰,看不到你的面部表情,體會不到你復雜的心理情緒,呈現給別人的是蒼白的文字符號,留下的只是一個虛擬的ID。
分眾的物理空間形態(tài)使他們在屏幕后面呈現的即是本我的狀態(tài),所以,從人的心理出發(fā),本我精神、身體的物理空間形態(tài)與娛樂消費是相輔相成的。電腦后的“隱身”狀態(tài)支持著人們去實現本我;人們這種本我的實現又給網絡的娛樂化提供了無限的發(fā)展空間,基于獵奇心理和本我的唯樂原則,受眾接受信息更傾向于媚俗的、奇異的。
二、偶像需求與自我轉化
判斷新聞價值五性之一的是顯著性,普通人和不普通的事情組合起來可以成為新聞,不普通的人和普通的事情組合也是新聞。兩者對比來說,前者的傳播效果可能僅僅局限于人內或小范圍的人際中,而且受接近性的影響極大;后者則有可能會引起大眾傳播或是社會輿論,因為“非普通人”已在人們心中有了一個傳播基礎。我是一個普通人,除非成為下一個屠呦呦,否則沒人注意我;而王岐山或吳亦凡的一舉一動,吃了什么,去了哪里,都能引發(fā)群眾的尖叫。筆者認為這里的原因是“名人效應”,即我們對于偶像的需求。
(一)名人效應的心理機制
社會群體是由假設群體和現實群體構成的。①所謂假設群體是為了研究的需要而定義的群體范圍,實際中并不存在。傳播內容的接收者——受眾即屬于假設群體,而且從實際情況看,崇尚娛樂的受眾也確實形成了群體(規(guī)模),這就使得這些受眾具備了群體的某些特征。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引用了一本游記中的話,敘述了聲望對民眾的影響,筆者認為可以用來解釋“名人效應”的心理機制:“在民眾心中,只要能與他建立交情,奉獻上他們所有的一切,他們也無怨無悔。很顯然,只要他一出現在他們面前,他們就會顯得異常興奮,臉上泛起紅光。假如他能向他們講話,他們就會更加興奮和愉悅,面部表情更加豐富,眼睛里還會呈現出異常的光芒?!雹陔m然勒龐講的是對貴族的崇敬,但人們對偶像崇拜的心理亦是如此。
(二)受眾對精神寄托的需求
認知心理學的一些理論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名人的力量。受眾態(tài)度指受眾對于新聞媒介本身及其所傳播的新聞信息的反應,由認知、情緒情感和行為意向這三種成分組成,③情感因素在態(tài)度構成中居核心地位,這種情感反映在受眾對新聞的選擇和接收上就是對信息的喜愛性。心理能量平衡理論和認知平衡理論指出,每個人心理上正負能量都是守恒的,若在某種條件下一方重于另一方,則人們就會產生心理壓力,從而推動人們的認知結構向平衡結構轉化;當人們的態(tài)度(觀點和行為)與所喜歡的人的保持一致時,心理上就會獲得平衡。在心理學上還存在一種“明星效應”,即人們都有愿意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對象的傾向。④現實中的人們總是對自己、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有所不滿,即使或正因這些事情改變不了,才會有尋找精神寄托的需要;明星總是經過包裝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以便尋找到更多的追逐者。這樣兩個“尋找”一拍即合,他成了你的偶像,你成了他的粉絲。
三、結語
媒體發(fā)展壯大的關鍵就是盡可能地抓住它曾吸引或正在吸引的每一位讀者以及潛在受眾,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在自己的平臺上看到自己想看的,聽到自己想聽的。那到底是什么才能有這么強烈的普遍性呢?答案無外乎娛樂。這種娛樂化傾向在電影中表現得特別直觀。至此,我國電影的票房冠軍是2016年《美人魚》33.80億元,2015年被稱為票房“黑馬”的《夏洛特煩惱》14.41億元,與其同時間段的《山河故人》票房收入只有3010萬元?,F在電影票房貢獻的主力軍,不是年邁古稀的老年人,也不是未滿18周歲的青年人,而是正處于青春期的年輕人,因為看電影和旅游一樣,都要具備兩個必要條件,第一有時間,第二有金錢。那么這些年輕人的電影市場在哪里?試問,有多少人,愿意欣賞《刺客聶隱娘》,又有多少人沉浸在《小時代》中?答案不言自明。
注釋:
①劉京林.新聞心理學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280.
②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110. ③劉京林.新聞心理學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303.
④劉京林.新聞心理學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315.
欄目分類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